铜罐驿—天主教堂所悟所得|黄亮0504
2021/7/26 11:07:32 http://www.cqwlzjw.com 来源:重庆市网络作家协会
铜罐驿,其实最开始我对这个地方有些兴趣缺缺。
简单说这个地方其实是一个水驿站,也就是说其实是个码头。重庆有很多用驿站名字最为地名的例子,白市驿、香海驿、来凤驿等等,相对来说,铜罐驿听起来似乎并不是那么显眼。
下车之后,看着四周围的一切,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漂亮景观或者壮观的建筑物,有的只是平常的稻田,平常的农家房舍和一些带着好奇目光看着我们的村民而已。
一时间,我有点后悔。这样一个地方有什么值得可看的呢?
随着当地人的缓缓介绍,在田间地头走着走着,仿佛变魔术一样的出现了一座天主教堂!
一个这样深入田间地头的地方居然出现了一座宏伟的天主教堂?
那一瞬间给我的震撼很难用语言形容。
当得知这里有800多常做礼拜的教民,还有正宗的牧师之后,我更是被震惊的说不出话了。
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,宗教情节一般都比较弱,在重庆市区正宗的教堂也没有几座,而在这个地方居然出现了这样宏伟的宗教建筑和氛围,让我开始对这里有些兴趣了。
在外国,一座城市中往往最宏伟的建筑物都是宗教建筑物。例如巴黎圣母院、圣彼得大教堂和科隆大教堂等等,而在中国则喜欢把宗教建筑物修建在一些非常犄角旮旯或者深山里。因为宗教建筑物不会生产什么实质性的物质,还要占用有限田地,这是中国人对此最朴实的认识。
但是在这里却出现了这样宏伟的宗教建筑,确实让人非常的诧异。
在这座宏大的教堂内部参观之后,我却发现在这里并没有外国那种浓厚的宗教氛围,而是充满着一种中国式的生活气息。
孩子在教堂里玩闹,上了年纪的奶奶爷爷们在礼堂里念圣经祈祷,后厨在准备午饭,门口还有小卖部卖各种小食品,我估计他们在宗教日发圣餐的时候还会发饺子,发圣饼的时候是发葱油大饼。
在后面的钟楼下,我还找到了写在墙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
没错,这才是宗教在中国应该有的样子。
我找到了答案。
总有很多人问我:你们这些作家采风,不就是乘机旅游吗?你们这采风到底是干什么?
对此,我一向是如此回答的:采风确实就像是一场旅游,不过不同的是我们在采风中需要发现一些只有作家能观察到的东西。
社会主义实践证明:任何的舶来品想在中国生存下来,就必须经过中国式的改造然后才能适应中国,被中国所用。所有不愿意被改造的都会被历史淘汰。
在一个略为偏僻的地方,一座天主教堂能被当地人接受,唯一的原因就是他接受了中华文化的改造,成为了一个纯中国的宗教地点。
甚至还可以看出,这地方的宗教属性也在不断的退化,而最后会成为什么样子?
其实我也不知道,不过我知道一点:中国人要他成为什么样子,他就会成为什么样子。
这就是作为一个作家,在这座教堂之中所感受到的。
这座教堂是光绪年间建立,一度曾经荒废后来又再次建立起来,发展到现在可以算是迎来了他的全盛时期,而他能迎来这样的全盛时期,和他接受了现在的中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。
万物同理。
一座铜罐驿的教堂就能教会我一个道理。作为一个作家,你的作品如何没有被接受,那么看着这座教堂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。
接受身边所有正在变化的一切,用作品写出这些正在变化的一切,就是最好的作品。
铜罐驿,一个能让人明白许多在大城市里体会不出的道理的好地方!